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省制造业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和效益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截至“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8894户,占全省工业企业户数的9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部工业的93.5%、93.9%和92.2%,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3.5、8.7和8.1个百分点。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2倍,达到13.7万亿元;利润增长1.56倍,达到8094.3亿元;利税增长1.59倍,达到1.4万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的13.9%和14.6%,均居全国第二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全省制造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9万亿元,年均增长19.3%,一批高水平重大项目集群式落地,企业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进一步上升。水泥行业结束了机立窑时代,钢铁行业1000立方以上炼铁高炉产能占比达到50%,120吨以上炼钢转炉产能占比达到47%,造纸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1.5%。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2015年,全省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5%,较“十二五”初期提高5.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8.8%,比“十一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总集成总承包、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研发设计等一大批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企业组织体系呈现新格局。截至2015年,共有5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山东能源集团、魏桥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3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58家;全省中小企业户数、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数量均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累计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7万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占33.7%。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共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27家,超过6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攻克了大尺寸SiC单晶衬底产业化、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等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等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品牌带动效应明显,海尔、海信、潍柴、浪潮、青啤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驰名中外,11个企业品牌列入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百强,居全国第2位。
两化融合步伐逐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4.6%,信息消费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幅分别在15%和25%以上。2015年,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万亿元,是“十二五”初期的1.4倍,分别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和软件百强,建成两化融合评测中心和省级云计算中心。截至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7.08,同比提高2.6个点;信息化综合集成水平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38.1%,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研发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42.1%和74.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4.6和16.5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6%,比“十一五”末提高13.9个百分点。推广海尔、红领等“互联网+制造”经验,广泛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争取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8个,占全国的17.4%。
绿色高效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启动了“工业绿动力”计划,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组织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了泉林纸业“一草三用”生态纸业、菱花集团工农业大循环等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7家单位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制定了《山东省清洁生产技术指南》,推广清洁生产先进技术15项,全省共有1328家单位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十二五”期间,累计淘汰水泥产能8522.5万吨、炼铁1450.6万吨、炼钢574.3万吨、焦炭481万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户数和产能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新旧动力转换特别是新动力加速形成的核心阶段。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制造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全球范围内竞争更加激烈。“十三五”时期,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借“再工业化”争夺国际贸易竞争主导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双向挤压,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制造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形成叠加。
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增材制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和重要战略机遇。
拥有完备的产业基础与政策保障。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制造业已具有了相当规模和产业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为下一步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省委省政府把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稳增长、促转调、提质效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省委第十届十二次全委会以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为主要内容,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有力地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为走在前列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省政府出台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22个实施方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好了顶层设计和路线规划。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政策保障。
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当前,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许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受制于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较重,产业布局亟待优化。在经济增速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下,统筹推动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点,突出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制造业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政策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创新引领。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坚持突出重点。立足山东省情,发挥制造业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循环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坚持开放共赢。重点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区,增强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目标
——初步实现制造业强省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7,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8.5%以上,初步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效。基本实现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转变,创新内涵式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达到0.6。
——“互联网+制造业”迈上新台阶。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达到5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
——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实现探高回落,能源消耗强度继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85吨标准煤左右、CO2排放量下降4%、用水量达到10立方米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
第四章 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突出重点、定向发力,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制造业产业新体系。
一、做优增量,大力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我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尽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北斗导航、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应用电子等产品和技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
1、集成电路。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合作,重点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各类IC卡及电子标签等产品。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用金丝、硅铝丝、封装载带等配套材料、配套件产业的发展,加速引进或自主建设晶圆生产线,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高端软件。推动企业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尽快在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实现更多重大技术突破。培育做强一批新兴业态小微企业,在新兴业态的细分专业领域,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
3、北斗导航。重点建设选址准确、覆盖全面、实时处理、数据共享的广域北斗地基增强网以及时空公共应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大接收机(含高性能天线)、基带和差分处理等核心芯片研发力度,提高北斗终端制造能力和检测能力,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北斗导航在智慧城市、交通物流、应急救援、授时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4、云计算。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工业控制计算机,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重点发展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
5、数字家庭。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商用电器,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主动式3D眼镜等为消费电子整机产业配套的关键器件、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
6、新一代网络与通信。加快TD-LTE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系统设备、芯片、手机等新产品和新业务、新应用。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安全、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
7、物联网。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高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传感节点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电子标签、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
8、应用电子。重点围绕石化、轻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等领域需求,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电力自动化设备、汽车电子、船舶电子、工业自动化控制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及常见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海洋药物、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等创新药物,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1、生物技术药物。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新型重组蛋白质药物、血液制品、干细胞技术与产品、治疗性疫苗和核酸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基因工程药,重点加强重组蛋白的突变体、修饰体、融合体、重组单克隆抗体等类药物,生物大分子(多糖与寡糖、蛋白质、多肽类、核酸药物),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的上游构建,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培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新型疫苗药物,重点开展新型抗肿瘤、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抗寄生虫感染等疫苗的研究,推进手足口病疫苗、新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宫颈癌疫苗等的产业化。生物诊断试剂,选择市场需求大、检测迅速准确的临床生化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包括肿瘤、微生物、组织细胞、遗传性疾病等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和产品,开展分子影像诊断试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海洋药物。重点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创新发展海洋中成药及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糖类创新药物,重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代谢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发现结构新颖的海洋小分子活性天然产物,建立靶向性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结构优化研究技术体系。海洋中成药,重点开发疗效显著、经典的海洋中成药和中药新剂型产品。海洋生物材料,重点研发先进的医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材料,加大对海藻、甲壳素的研发力度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药用辅料海藻酸钠的产业化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3、现代中药。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药提取、提纯智能化生产水平。支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重点发展牡丹系列、玫瑰系列、阿胶系列、金银花系列、银杏系列、丹参系列、三鞭系列等。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桔梗、木瓜、栝楼、北沙参、地黄、黄芩、牡丹、玫瑰、菊花、西洋参、驴皮、芍药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和发展,提升道地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创新开发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完善中成药新药开发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积极推进符合中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新剂型的研究开发。
4、小分子药物。重点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品牌通用名药物,重点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高发性免疫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创新药物。加速罕见病药物、儿童用药、艾滋病药物、老年病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的开发及产业化。传统原料药,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促进产业向上游延伸。制剂产品,调减基础输液和普通片剂产量,发展治疗性输液,开发缓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黏膜给药、载体给药、儿童及老年人特殊给药的新剂型、新产品。
5、新型医疗器械。重点开发数字化探测器、超导磁体、高热容量X射线管等关键部件,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技术。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多排螺旋CT、彩色超声诊断、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医用机器人、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开发高性能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心电监护系统、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发展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推动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重点开发可降解生物材料、体内植入材料、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技术、生物材料纳米制备技术等。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加快开发体表(体内)止血材料、手术防粘连材料、生物粘合剂、功能性敷料、涂药支架、可降解缝合线等产品。
(三)新材料产业。巩固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4大优势领域,加快发展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新兴领域,大力推进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可进口替代的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1、高分子材料。重点开发聚氨酯、氟硅材料、高性能橡胶、合成树脂和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关键生产技术。聚氨酯,突破脂肪族异氰酸酯、高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环保功能性聚醚、聚氨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等生产技术。氟硅材料,重点发展高端氟、硅聚合物((氟硅树脂,氟、硅橡胶)、含氟功能性膜材料等产品,在品质和品种上向系列化、差异化、高质化、复合化、专用化方向发展。高性能橡胶,以应用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传统大宗胶种产品质量,积极开发卤化丁基、溶聚丁苯、稀土顺丁、氢化丁腈等具有特殊功能的橡胶和聚烯烃、巨制、聚氨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发展复合橡胶。高性能合成树脂,围绕汽车、现代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减震、密封等方面需求,提升聚甲醛、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酰亚胺等工程塑料工业技术,推进高碳α-烯烃共聚、茂金属催化等高性能聚烯烃产业化,加快吸水树脂、导电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研发应用。工程塑料,重点发展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苯醚(PPO)、聚酯(PBT)和特种工程塑料。
2、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特种玻璃等产品。结构陶瓷,重点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氧、氮、碳化合物陶瓷制品,扩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的规模。功能陶瓷,重点发展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等材料,发展陶瓷过滤器、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传感器、陶瓷汽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电子陶瓷,重点发展陶瓷真空开关管及管壳、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加快节能环保陶瓷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的研究和生产。特种玻璃,重点突破多品种、低成本的银基离线低温镀膜玻璃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制备技术,重点发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液晶玻璃基板,适时进入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导电膜玻璃市场。加快发展光电子材料,石英系光纤光缆材料等产品。
3、粉末冶金。重点突破高密度铁基粉末冶金零件制备、降低高密度粉成型压力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发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压缩性铁粉、预合金钢粉、铁粉软磁材料及高密度、高强度汽车零部件等钢铁粉末冶金产品,满足汽车、电机、机械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钢铁粉末冶金产品的需求。
4、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间位芳纶、对位芳纶、高性能玻璃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以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产品。碳纤维,重点突破成套设备国产化、高性能碳纤维质量稳定化和性能提高、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与应用等技术,积极研发煤系沥青基碳纤维,实现高强高模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间位芳纶,重点提高纤维染色技术,计量、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及部件国产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下游制品的性能及综合竞争力。对位芳纶,围绕长丝、短纤、浆粕,开发优质化系列品种。高性能玻璃纤维,重点开发高强、高模、耐酸碱等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发展电子布、工业玻纤织物、薄毡、热塑性增强基材、耐碱网格布及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GRC)。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重点提高单线产能,积极拓展防护、绳缆等民用市场和军警装备制品。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
5、稀土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光效稀土发光材料、高端稀土催化材料及器件、高密度稀土储能及储氢材料、高纯稀土氧化物及稀土金属。磁性材料,重点开发高矫顽力、高温度稳定性钕铁硼永磁体和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催化材料,重点开发满足国V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净化用催化材料及净化装置和高性能脱销催化剂和石油裂化催化剂。特殊用途稀土材料,重点开发高性能抛光粉以及稀土橡胶助剂、稀土光能材料等产品。
6、石墨烯。合理开发利用石墨烯资源,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石墨烯材料专用检测仪器,实现对石墨烯层数、尺寸以及表面官能团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围绕防腐材料、复合材料、触摸屏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以及特种功能产品,以及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
7、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晶体材料和纳米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等新型半导体电子材料,突破晶体生长、晶片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大芯片、器件制作技术研发,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推动在高压电网、高速轨道交通、 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用电源、5G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四)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专用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电力及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10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1、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围绕军工、航空航天、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加快研发整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掌握数字化设计、动态误差补偿等核心技术,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发展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速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密复合数控磨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生产线,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围绕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建材、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应用,聚焦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部件、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包等重点方向,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大力发展焊接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包装机器人、喷浆机器人、探矿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
2、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面向海洋资源开发需求,重点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固定式桩基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装备;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大型半潜式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及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海上后勤补给、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等装备;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突破发展大型豪华游艇和邮轮。巩固提升船用动力、压载水处理系统、锅炉、海洋钻机等优势配套产品,加快高等级船用板材、钻井平台用钢等新材料和船用双增压发动机、双燃料发动机等关键设备研制,加大海洋工程装备的钻井包系统、动力及控制系统、平台升降锁紧系统、中央冷却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的集成设计技术和系统成套的研发,提升集成配套能力。
3、轨道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快速重载货车,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开发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满足跨线、跨网的旅客运输提速提效需要;开发新型城际轨道交通装备,满足各个国家不同技术标准要求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积极发展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碳化硅(SiC)功率模块、大功率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产品,满足整机配套需求。
4、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新一代重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满足国V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轻量化箱式货运汽车、全承载式车身豪华型客车,大力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LNG)、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鼓励和支持适应市场需求、绿色环保型小型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研制推广智能化城市冷藏配送电动汽车,推广中置轴物流汽车列车。重点开发满足国V、欧VI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及电控燃料喷射系统、自动变速器及与其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管理系统、轮胎监控系统、采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电动汽车功率控制系统,电子稳定系统及与其相关的软硬件,低噪声、适应性好的车桥总成,低风阻、舒适化的驾驶室总成,开发新型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辅助系统等关键电动汽车零部件。
5、现代农业机械。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高可靠性的大宗粮食和战略经济作物主要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高端农业装备。重点开发100kW以上拖拉机底盘技术和智能化操控系统、总线技术,研发湿式离合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和静液压传动系统等。重点发展2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配套动力100马力以上稻麦、玉米、大豆等变量施肥播种机,基于GPS导航和具有自动标示功能的自走式定向变量精准施药机械、高地隙立体喷施机械和宽幅高效喷杆喷雾机械,喂入量10公斤/秒及以上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自走式甘蔗收获机和采棉机等高效能收获机械,玉米、小麦、蔬菜等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机械,以大型粮食节能干燥机械为代表的节能保质运贮机械,环境精准调控、个体精准饲喂设备等畜禽养殖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以及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关键零部件。
6、工程机械。开发使用节能新技术、卫星定位、数字传输、智能自动操控、远程监控技术等,以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履带式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成套设备、混凝土泵车、搅拌车、沥青混凝土再生成套设备、液压挖掘机、旋挖钻机、压路机(液压传动)、摊铺机、铣刨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为重点,加大人机工程学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提高产品精度和稳定性,促进模块结构、模块间的联系简单规范,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解决高压大流量液压装置存在的技术瓶颈,提高液压泵、液压阀、液压马达以及液压油缸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7、专用设备。研究开发为电子、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自动焊接涂装生产线、食品加工自动生产线、纺织印染数控生产线、医药生产智能化、冶炼铸造自动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综合采掘输送成套设备、数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包装机械、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日用玻璃、造纸成套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提升专用设备开发和生产水平。
8、智能仪器仪表。重点发展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三维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在线高精度非接触几何精度检测设备,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重点发展智能执行机构、高参数控制阀、高精度流量物位等现场仪表,满足流程工业的高端需求。重点发展中高档实验分析仪器、试验设备,满足重大科研需求。突破智能仪器仪表的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技术,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长寿命技术,集成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集成与制造工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核心技术。
9、电力及新能源装备。加快发展天然气LNG液化成套装备、煤制气装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主轴、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等产品。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高效节能高压变频器、高效节能锅炉、电站环保设备、高参数阀门、叶片、变频变压调速电机、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等产品。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开发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及智能化电器和配网自动化设备等。
10、节能环保设备。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业炉窑烟气脱硫脱硝和干法除尘、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蜂窝陶瓷尾气净化系列产品和固液分离机械等技术装备。加快高效节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泥污水处理、危险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处理等成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发展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城乡生活垃圾机械自动化分拣资源化利用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恶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以及分散式日处理能力达500m3以下的村镇、新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厂房废水的埋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等。重点发展节能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燃油气工业锅炉燃烧系统,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大力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高效电机产品,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力争在预混和蓄热结合、蓄热体材料研发、蓄热式燃烧器小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调整存量,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出发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做优做精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18大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价值,扩大有效供给。
1、食品。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提升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海珍品、鱼糜制品、海藻食品、海产品罐头、海洋生物制品等深精加工产品,提升深精加工海洋食品的比重,加大藻类、贝类等海产品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果蔬饼干、蛋奶饼干和中西糕点等,发展方便主食品、速冻面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旅游食品、配餐配菜等方便食品,开发食用安全、方便、营养的新型方便食品。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重点发展猪、牛、鸡、鸭等畜禽制品,提高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肉禽调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推广应用屠宰致昏、真空放血、高效拔毛、快速冷却及精细分割、畜禽分割副产品(骨、内脏等)蛋白组织的加工利用等先进技术。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和各类果蔬汁、果蔬汁饮料、谷物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等,推广应用先进的果蔬储藏保鲜、冷链鲜切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技术以及高效榨汁、瞬间杀菌、酶液化及澄清等先进技术。粮食加工业,小麦加工重点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小麦谷元粉、变性淀粉和主食面制品,增加面粉品种,提高面粉出粉率和附加值。玉米深加工重点发展变性淀粉、食用糖(醇)、有机酸及生物发酵制品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重点发展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等,积极开发核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麦胚油和食用专用油等新品种,提高精制油、食品专用油和小包装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蛋白活性肽及大豆改性蛋白、蛋白粉、蛋白活性肽、低聚糖、食用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2、纺织服装。加快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业,改造提升棉纺织、毛纺织业。服装,加快行业升级和品牌创新,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重点加强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八大类服装的发展,加快面辅料的配套发展。家用纺织品,加大弱捻纱巾被产品、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毛巾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积极发展系列化床上用品,加大各种超仿真、差别化、功能性和生物基纤维材料等高科技家纺产品的开发应用力度。产业用纺织品,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高强缆绳、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加快生物质纤维产业化进程,实现海藻、甲克素纤维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广泛应用,打造生物质纤维在功能性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和日用医用卫生材料的产业链条。棉纺织、毛纺织业,积极建设连续化、智能化纺织工厂,实现纺织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鼓励开发应用自动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短流程纺纱设备,以及自动穿经机、高速剑杆织机、数控节能型喷气织机、特种宽幅织机等新型机织设备,重点推广应用自动落纱粗纱机长车、细纱机长车、粗细联和细络联自动输送系统、自动打包和仓储系统等先进成套纺织设备,加大高档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支精梳纱线、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混纺纱线及交织、高档色织织物,提高产品附加值。
3、造纸及纸制品。优化调整原料结构,加快提升新闻纸、未涂布的印刷书写纸、涂布印刷纸、白板纸、生活用纸、箱纸板、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等产品档次,提高纸及纸质品的功能、品种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大宗和特种功能型纸及纸板,重点发展本(原)色纸及纸制品、建筑及室内装潢用纸、液体包装纸板、食品包装纸及纸板、高性能纸基功能新材料、小型和重型商品包装用低克重高强度瓦楞原纸等产品。研发秸秆精制浆、置换连续蒸煮、生物酶促制浆、高得率制浆、中水回用、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清洁节能制浆技术,提升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绿色生态、高附加值造纸技术,拉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传统造纸企业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和服务型转型,通过服务建立产品增值与差异化竞争壁垒。发展纸质包装的设计、装潢、制盒、印刷、制本等纸制品深加工产业。
4、家电。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等产品,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发展。电冰箱(柜),以无氟变频、除菌保鲜、多温区转换、智能云、物联网、太阳能混合能源、深冷速冻、厨房嵌入式(不锈钢)等冰箱(柜)为发展重点,研发智能控制、网络互连、矢量变频、无氟替代、绿色环保、除菌保鲜、深冷速冻、多温区变温、热交换、保温材料、太阳能混合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洗衣机,以变频节能节水、健康除菌洗干一体、无水除菌、大容量商用洗干一体、细分人群专业洗衣机等产品为发展重点,研发高效变频静音电机和智能感知、节能节水、投放、多功能除菌、冷凝直排烘干等关键技术。家用空调,以直流变频、无氟环保、智能物联、健康除菌、智能感温、空气净化和换新风等产品为发展重点,研发智能控制、网络互连、直流变频、热交换、绿色环保、无氟替代、太阳能光伏利用、除菌净化等关键技术。中央空调,以变频多联、新能源(太阳能、地温、水源)、高效节能大型空调机组(离心机、螺杆机)等产品为发展重点,研发变频多联、新型冷媒替代、绿色环保、热交换、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和高效离心、高效螺杆、地(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机组,提高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彩电,以大尺寸液晶模组和ULED、4K(8K)高清、OLED、激光影院等电视产品为发展重点,研发有特色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视频解码电路和新型显示材料等关键技术。热水器,以太阳能、空气能和电热水器等产品为发展重点,研发高效热能转化、保温、节能、防电、智能控制、网络化、绿色环保等核心和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太阳能家电一体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产品。小家电,以豆浆机、榨汁机、电磁炉、吸排油烟机、电热锅、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吸尘器、新兴小家电等产品为发展重点,提升行业整体工业设计(包括实用、美观、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等)水平和质量稳定性,积极开发原创产品。健身、健康电器,以按摩椅、按摩垫、跑步机、智能穿戴设备、健康医疗监测设备、家用医疗保健设备等产品为发展重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传感/控制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安全(加密)、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的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的互连通用性,提升用户的便捷舒适度,引领和创造用户新需求。
5、家具。重点发展人造板材、实木家具、软体家具、板式家具、定制化整体家居等5大系列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家具甲醛含量,加快各门类产品由制造向创造、由产品向品牌转变。人造板材,加大对板材生产环节的改造,提高板材质量水平和环保性能,开发符合船舶、飞机、高铁、汽车等高端领域使用的板材,并稳步实现向家具、木地板、橱衣柜等下游产业的延伸。实木家具,巩固我省实木家具优势,研发生产款式新颖、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培养山东本土设计师,提升实木家具整体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软体家具,利用新型材料提升产品的环保性,提高沙发产品海绵回弹性能和舒适程度,开发智能床垫。板式家具,提高我省板材产品转化率,实施差异化产品、差异化营销的模式,积极培养橱衣柜产品设计师,利用设计软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铰链、阻尼滑轨、触摸式橱柜门开启装置等配件的科技含量,体现定制家具的竞争优势。定制化整体家居,运用先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产品设计模块化,为消费者提供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并形成置家方案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6、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农用塑料、塑料建材、海洋渔具制品、汽车用塑料、日用塑料制品、塑料包装材料、功能性和改性塑料等7大类产品,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资源替代和再利用技术,研究发展塑料机械、模具设计加工技术。农用塑料,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以及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管材及防渗膜、微灌器材等产品。塑料建材,重点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管材、管件、型材、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等产品。海洋渔具制品,重点发展包括渔网丝、绳索、网具、钓鱼竿等产品。汽车用塑料,加大轿车保险杠、发动机罩盖、散热器隔栅、仪表板、座椅、内饰件等塑料功能件的开发力度,加快开发热塑性弹性体、玻璃纤维增强尼龙等耐老化、耐变形新材料。日用塑料制品,重点开发绿色环保的日用塑料制品和仿真塑料制品,扩大应用范围。塑料包装材料,重点开发各类功能性、专用化的薄膜和高阻隔性/渗透性、耐高温/耐辐射、可溶解/可自分解、防霉/防虫/抗菌、无菌、保鲜等包装材料。功能性和改性塑料,重点发展光学膜、新型柔性/液晶显示屏、高阻隔多层复合共挤薄膜等功能性膜材料及产品,高性能聚氟乙烯管材型材、大口径高强刚度塑料管道,生物基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其高性能改性材料。
7、酿酒。重点发展发展白酒、啤酒、葡萄酒等3大类产品,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积极开发新品种、新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白酒,重点发展芝麻香型、浓香型等纯粮固态发酵优质白酒,加强白酒技术基础研究,创新香型融合,打造提升具有山东特色的芝麻香型、低度浓香型两大系列品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型白酒。啤酒,重点扩大鲜啤、纯生啤的生产规模,开发特色啤酒。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支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兼并重组和海外布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葡萄酒,重点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和“自营基地+合同型基地”模式,保证酿酒葡萄原料的品质和供应量;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中高档葡萄酒、酒庄酒,积极开发特种葡萄酒新品种,实施高、中、低协同推进的发展思路;鼓励骨干企业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到省外、国外酿酒葡萄主产区建设生产基地(酒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省外市场。
8、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的高端自行车、高档锂电池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加快高强度轻型材料、变速器、传动系统、新能源、智能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研发与应用。电动自行车,鼓励锂动力电池、双极性动力电池等新型电源的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电动自行车动力系统和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应用。重点采用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加快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车体轻量化。完善行业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市场对产品款式、性能、功能、安全、服务等方面新需求,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9、皮革制品。重点发展制革、制鞋、皮具等3大类产品,引导企业集中集约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制革,重点开发生产高档鞋面革、高档服装革、汽车座垫革、家居装饰革等产品,创新清洁生产技术,优选皮革化工材料和环保装备,提高皮革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升高档革比例,丰富产品花色品种;发展毛皮经济动物饲养及毛皮加工业,推广新型染色助剂,提高染整技术和加工水平。制鞋,重点发展舒适型、健康型、功能型等鞋类产品,坚持品牌差异化发展,加强高品质鞋用无毒粘合剂研发应用。皮具,提高皮具产品性能和附加值,开发皮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提高皮具生产信息化水平,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广应用清洁化生产、节水工艺、无铬鞣技术、皮革绿色化学品等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
10、陶瓷制品。重点发展日用陶瓷、艺术陶瓷、陶瓷装饰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等4大类产品,加快传统陶瓷产业改造步伐,打造区域品牌。日用陶瓷,重点发展骨质瓷、华青瓷、高石英瓷、镁质强化瓷、水晶瓷、鲁光瓷、鲁青瓷、抗菌瓷、高白瓷、贝壳瓷等高档日用细瓷,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艺术陶瓷,重点发展刻瓷、雕塑、现代陶艺、园林陶瓷、家居陈设瓷、彩绘、黑陶等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研究开发艺术陶瓷礼品、旅游纪念品等产品。陶瓷装饰材料,重点发展陶瓷无苯金水、陶瓷无铅颜料、无镉油料、陶瓷色釉料及金、银花纸、浮雕花纸、小膜花纸等产品。建筑卫生陶瓷,重点发展防静电、抗菌、防滑、高导热、薄型等功能型建筑陶瓷和节水型、温控型等高档功能型卫生洁具,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窑炉及干燥工艺、干法制粉、连续球磨等节能改造。
11、钟表。重点发展中高档木壳钟、机芯、特种技术钟和特型用钟、电波钟表、中高档和特种用表等产品,推动钟表工业向高端、时尚、精品方向发展。中高档木壳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巩固扩大优势。机芯,重点研发高档机械钟机芯,提高精细、准确水平。特种技术钟和特型用钟,应用时间同步技术,开发新产品,向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航海运输业、电信通讯业、卫星导航等领域拓展。电波钟表,大力研发和推广电波钟技术和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中高档和特种用表,坚持成表、机芯并重,石英、机械并行的方针,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制表产业规模。加快高精密制造与智能化融合技术,低功耗微处理器技术,多种传感器技术,卫星授时定位、多种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技术等研发和应用,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12、烟草。整合品牌优势资源,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品牌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实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风格特色,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合理定位和组合。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研发速度和水平,加快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强山东烟叶的培育和应用研究,加大优质产区烟叶和特色品种烟叶的采购力度,提高优质烟叶资源保障能力。
13、包装制品。重点发展纸、玻璃、塑料、金属等包装制品,大力开发包装新材料。纸包装,重点发展低克重、高强度、功能化、系列化包装纸箱、彩盒,发展5-7层重型瓦楞纸箱和集装箱运输标准纸箱,3-5层联合纸板及预印工艺,彩色快速印刷、防伪印刷,积极推行柔性版印刷。玻璃包装,重点发展高强度、低消耗、薄壁轻量化产品,积极开发生产高档酒瓶、化装品瓶等产品,提升玻璃包装制品的质量和档次。塑料包装,重点发展双向拉伸聚酯膜、多层复合食品用塑料包装、高档化妆品塑料软管等产品。金属包装,积极开发铝制二片罐、抗腐蚀镀涂板三片罐以及喷雾罐等产品,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包装复合材料,重点研发高阻隔、耐高低温、高强度等节能低耗、防污染、多功能包装材料,加强多基材复合品种开发。
14、五金衡器。重点发展建筑五金、工具五金、日用五金、锁具、电子和自动衡器等5大类产品。建筑五金,改造提升精密铸造、冷轧、冷镦、冷拔等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节材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工具五金,提高锻造技术和热处理节能环保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附加值。日用五金,加强金属热处理技术研究,从原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入手,将传统的技艺和文化融入到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中,全面提升日用五金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质量稳定性。锁具,加强“互联网+”智能识别系统、生物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锁具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突破家庭门户自动监控信息控制技术,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电子和自动衡器,重点加强传感技术、计算器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网络化、集成化衡器,积极开发智能化衡器。
15、老年人用品。重点发展壮大服装、食品和保健品、交通用品、康复保健器材等4 大类产品,加快培育发展生活辅助、家电电子和首饰饰品等3大类产品。服装,围绕老年人需求,在面料、颜色、款式、做工等方面加强研发设计,带动面料辅料、技术工艺、品牌营销、企业文化、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合与配套,着力发展不同消费层次服装。食品和保健品,重点发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主食、油脂、特色食品、功能糖、豆制品等功能性、保健型产品及营养强化食品。交通用品,重点发展单人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辅助步行车等新型代步工具,丰富产品品种,增强便携性、安全性、独立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康复保健器材,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医疗康复、户外路径、老年人淋浴房等产品,重点发展以缓、慢、轻、柔为主,运动激烈程度较低的器材。生活辅助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功能床、轮椅、助行、助便、助听、老年人花镜等产品。家电电子产品,重点发展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电话、手机、电脑、报警呼叫、电视遥控器等电子产品。首饰饰品,根据老年人的审美趣味,加强产品设计和开发,着力发展黄金、宝石镶嵌饰品,大力发展红木嵌银手杖、嵌银马扎、红木嵌银文具、折扇等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饰品。
16、日用化学品。重点发展洗涤用品、香精香料化妆品等2大领域产品,提升产品层次,强化品牌标准建设,培植龙头骨干企业。洗涤用品,重点发展低刺激、抗硬水、抗低温和具有柔顺、护理、抑菌、护色、清新等多种功能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产品的专用化区分,加快液体化和浓缩化步伐,促进使用过程节水化,加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高效催化剂制备、特色关键设备设计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健康、卫生、方便性、多样化需求。香精香料化妆品,重点发展香精香料、发用化妆品、护肤品、美容类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大力开发生产天然原料新产品,提升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方便性和功能性。
17、工艺美术品。重点发展抽纱刺绣、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工艺品、地毯、艺术陶瓷和琉璃制品、珠宝首饰、雕塑产品、特种工艺品等7大类产品,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大力培育工艺美术人才,鼓励特色区域和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支持工艺美术特色小镇、双创平台示范项目建设。抽纱刺绣,强化抽纱刺绣与家纺、服饰和装饰的结合,手工与机编、机绣的结合,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抽纱刺绣精品作为艺术品出口和进入收藏陈设艺术领域。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工艺品,巩固扩大现有产业优势,研发新植物资源利用,开发草柳与皮革、布绒、金属、木雕等多种材料结合产品,提高产品表现力和附加值。地毯,加强设计创新,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艺术陶瓷和琉璃制品,以陈设艺术品和收藏艺术品为方向,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拓展美术陶瓷和琉璃艺术应用领域。珠宝首饰,加强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和消化,突出创意设计,打造知名品牌。雕塑产品,以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为方向,重点发展木雕、石雕、剪刻纸等产品。特种工艺品,重点发展风筝、木板年画、鼻烟壶和内画壶、花画、人造花、鲁锦等产品,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强化与装饰、旅游、休闲活动的结合,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文化艺术含量,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18、文教体育用品。重点发展文化娱乐用品、文教用品、教学仪器、体育用品等4大系列产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文教体育用品工业向绿色、健康、新颖、实用方向发展。文化娱乐用品,重点发展玩具、乐器等产品,开发集趣味性、益智性、教育性及“声、光、电”于一体各种室内外玩具、游艺器材新产品,巩固提升钢琴、管弦乐、吉他等产品优势,积极开发打击乐、电子钢琴、电子鼓等产品,注重民族乐器生产的传承和发展创新。文教用品,重点发展本册、笔等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注重设计创新。教学仪器,大力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化教学仪器设备,着重发展数字化实验教学仪器、数字化视听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讲台等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测试软件、教学评估系统等配套软件产品,逐步实现教学仪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体育健身用品,重点发展各种比赛用球、运动赛车、多功能运动垫、水上和冰上等竞技体育用新产品,开发推广网络模拟健身产品,支持发展电动按摩产品、智能按摩机器人等健康保健产品和智力体育娱乐设备,大力发展足球、高尔夫球、网球及曲棍球等人工比赛用新型草坪和高清晰电子显示屏等系列产品,鼓励发展登山用具、帐篷、运动手套、运动护具等系列配套产品。
三、主动减量,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依规处置方式,着力化解淘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煤化工等8大行业过剩产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1、钢铁。立足现有实际,压减过剩钢铁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发展质量。重点发展热轧冷轧薄板(带)、中厚板、不锈钢板带、优特钢、H型钢、高强度钢筋、优质线材、优质管材等八大系列产品。重点研究推广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大型高炉高效、节能、环保和长寿综合技术,研究应用冶金工艺“界面”技术,促进生产流程整体运行稳定协调,实现紧凑化、连续化和高效化生产。研究应用高效低成本的转炉洁净钢生产系统技术和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无缺陷连铸生产技术、高洁净度电炉冶炼技术、电磁冶金技术、控制结晶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推广应用节能型加热炉、高温蓄热燃烧技术、加热炉计算机控制技术、高炉炉渣余热回收技术、高温高压锅炉的干熄焦技术、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煤调湿和高炉鼓风脱湿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开展钢铁流程碳素代谢机理及超低碳排放型钢铁冶金流程模式研究,研究应用城市垃圾与钢铁工艺耦合资源化处理利用技术、冶金过程氮氧化物、二噁英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到2020年,沿海钢铁产能占比达到40%左右,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淘汰二级螺纹钢,四级及以上螺纹钢比例达到30%以上,板(带)材深加工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85千克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低于3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0.8千克以下,吨钢SO2排放量降至1.2千克以下。(15年评估数据烟尘0.71,二氧化硫0.7)
2、水泥。加快推动水泥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规模发展和延伸发展,压减现有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预应力混凝土管等方向延伸,重点开发标准化、模数化和通用化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系统。重点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油井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海洋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和管桩水泥等特种水泥,满足特殊工程建设的特殊需求。加快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有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各类废弃物的先进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对现有回转窑系统、粉磨系统进行低氮预热分解及先进烧成技术、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等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节能改造,提升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水平,对生产线的颗粒物排放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在线监测技术对窑尾废气实时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到2020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线数量不低于15%,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控制产能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降耗。
3、电解铝。严格控制电解铝新增产能,分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和技术等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的铝冶炼企业。鼓励支持铝型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强、高韧、高抗疲劳、抗腐蚀的航空航天用中厚板和板(型)材,鼓励生产高速列车、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用铝材、车体模块化零部件、汽车和船舶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研发高性能特薄板带材和铝箔、全铝易拉罐制罐料、高档瓶盖料、药用铝箔、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材料,发展高端铝杆铝线。重点加强高精度铝及铝合金中、厚板的熔炼与铸造工艺技术、热轧、冷轧加工技术、在线淬火工艺、多级时效热处理时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研究电、磁、热、流体场、温度场模拟技术,降低电解铝电耗。
到2020年,电解铝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铝材与电解铝产量比提高到1.5,交流电耗下降到13000kwh/t以下,废水、烟尘全部达标排放,废渣100%无害化处理。
4、平板玻璃。控制产能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促进玻璃生产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严格控制普通建筑玻璃新增产能,支持发展功能技术玻璃和特种玻璃,提高精深加工用玻璃原片比重。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超白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屏显基板玻璃、航空和车用安全玻璃等高性能玻璃产品。扩大玻璃深加工产品在装饰、电子、新能源、环保及国防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鼓励开发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利用一体化技术和成套装备。
到2020年,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低辐射镀膜玻璃应用比例达到40%,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船舶。引导船舶生产企业主动优化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拓军品市场,打造军民融合战略性产业。提高“双高”产品产能,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和特种船舶、远洋渔船、玻璃钢渔船及海上行政执法、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改造提升以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内河船舶。游艇制造业,逐步实现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的自主化,争取在大型豪华游艇等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研发制造高端、个性化豪华游艇,大力发展观光客船、公务艇、休闲钓鱼艇。
到2020年,大型造船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高端船舶比重大幅提升,游艇制造成为亮点,形成2-3个具备自主设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船舶及海工装备品牌,形成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先进、优势更加突出、竞争力显著增强、具有山东特色的产业格局。
6、炼油。结合国家原油政策调整,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指导方针,促进我省地方炼化行业转型升级。推广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提高轻质油收率,包括渣油加氢技术、重油加氢与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选择性加氢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浅度溶剂脱沥青—脱沥青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技术等。推广清洁燃料生产关键技术,包括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等。推广新型反应器和加热炉、高效精馏和气固分离装备、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悬浮床加氢技术、超重原油及油砂沥青的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重点攻克石油高效转化与绿色化工技术、石油化工过程强化及其装备技术、全厂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炼化企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催化丙烯技术、混合碳四脱氢技术。引导和支持地方炼化企业向基地、石化园区以及港口条件好的区域转移改造,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化工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全行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0.3%以上,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350万吨/年,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降到64千克标油/吨,外排污水和催化烟气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
7、轮胎。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品牌价值。以中高档轿车配套为目标,着力开发节能减排、安全舒适乘用胎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低断面、超低断面、扁平化、大轮辋高性能轿车子午胎比例。轻型载重子午胎,逐步形成公制、扁平化、专用化、无内胎轮胎系列产品和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提升轮胎节油性能、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寿命。载重子午胎,进一步提升子午化率及无内胎比重,逐步形成公制、宽基化轮胎全系列产品和完整的配套技术。突破轮胎整体均匀性、动平衡难题,提高翻新率和翻新次数,增加综合行驶里程。工程子午胎,加快发展巨型工程子午胎和宽断面、无内胎工程子午胎。安全轮胎,发展胶体自封式、自修复组件式跑气保用轮胎,胎侧补强、加支撑物等自体支撑型跑气保用轮胎等。智能轮胎,发展具有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自动调压、监控气压温度变化和防爆报警等特点,能够掌控轮胎受力变形动态的新型智能轮胎。推广低温一次法连续混炼工艺、串联式密炼机混炼工艺、电子辐照半成品部件预硫化技术、高温充氮硫化技术、橡胶助剂造粒技术、轮胎硫化节能技术、轮胎企业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闪蒸汽回收利用技术、轮胎智能化热水除氧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
到2020年,绿色轮胎产品的比重达到50%,全钢子午胎无内胎比重达到60%,中低断面、大轮辋的中高端半钢子午胎比重达到55%,骨干企业的中高端半钢子午胎比重达到70%以上。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工程子午胎平均综合能耗分别降到432千克标煤/吨轮胎、463千克标煤/吨轮胎、786千克标煤/吨轮胎。
8、煤化工。严控直接大量耗煤的煤化工项目和初级产品规模,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延伸产业链深度,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焦化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蒽油深加工及精萘、山梨酸钾、甲苯、二甲苯等产品,科学实施甲醇、合成氨等项目,发展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氨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加大煤液化、催化剂的研发力度,实施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化技术改造,应用气体净化、硫回收配套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焦炉气甲烷化制CNG、LNG工艺。
到2020年,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大幅提高,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2 %以上,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优化布局,着力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层次高、产业链协同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特色和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形成先进制造产业高地,在促进制造强省建设中发挥区域支撑作用。
1、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营软件园,重点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工业控制计算机、云计算设备、数字通信、操作系统及高端工业软件等产品。依托青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数字家庭等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产品。依托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声器件、LED光源、LED外延片、发光二极管、光通信设备等产品。依托威海国家计算机外沿产品产业园,重点发展通用及专用打印机、自助终端产品、物联网智能产品等。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依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汽车产业新城,重点发展高档乘用车。依托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依托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诸城经济开发区、淄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轻型卡车。依托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黄岛区、青岛城阳区,重点发展高档客车和新能源客车。依托青岛汽车产业新城、青岛黄岛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光市东城工业园、广饶县大王经济开发区、邹城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等汽车零部件。
3、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市槐荫区、泰安市高新区、枣庄滕州市,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依托青岛市北区,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高端城市轨道列车。依托潍坊高新区潍柴工业园、淄博高新区淄柴工业园,重点发展达到国Ⅴ、欧Ⅵ排放标准的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用高速柴油机,以及船船与发电机组用中速发动机等。依托东营胜利经济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市莱山区盛泉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油及页岩气开采用高端钻机、大型压裂车组、固井成套设备、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等产品。依托青岛、烟台、威海等市,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以及相关配套产品。依托邹城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产品。
4、输变电装备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高新区国网电工电气装备园、泰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泰市新汶工业园区、淄博科技工业园、成武县工业园区、阳谷县工业园区、金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交直流输变电设备、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智能电网及其配套设备、变压器、交联电缆、互感器、断路器、开关、组合电器等产品。
5、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青州市、潍坊坊子区、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沭经济开发区、羊流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先进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塔机及高端液压基础件等产品。
6、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青岛平度经济开发区、威海荣成市工业园、烟台莱阳食品工业园、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依托青岛市城阳区、沂水经济开发区、威海市荣成市、诸城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焙烤食品及冷冻调理食品。依托济南市济北经济开发区、烟台市牟平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菏泽曹县工业园区、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泗水经济开发区、金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等产品。
7、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清纺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纺呢绒、服装、高档印染深加工产品。依托文登经济开发区、高密孚日家纺产业园,发展高档家纺系列产品。依托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肥城市高新区、陵县经济开发区、宁阳县环城科技产业园,发展土工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海洋生物基纤维、医疗卫生用材料。依托青岛即墨市、淄博淄川区、潍坊诸城市、潍坊寿光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西装、衬衣、女装等产品。
8、医药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高新区、淄博市高新区、淄博市沂源县、泰安市泰山区、潍坊经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技术药品。依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高新区,重点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等海洋药物。依托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淄博市高新区、淄博市沂源县、济宁市高新区、邹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手性药物、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等为主的化学创新药物。依托临沂市兰山区、济南市平阴县、淄博市高新区、淄博市沂源县、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市莱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费县医药产业园、聊城市东阿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依托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市高新区、淄博市桓台县、淄博市淄川区、济宁市兖州区,重点发展心脏支架、无菌消毒设备、放射治疗仪、X射线摄影系统、手术器械、高压无痛给药装置、血站耗材等新型医疗器械。依托淄博市高新区、淄博市沂源县、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市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性能医疗设备,以一级耐水药用玻璃材料、非PVC药用软包装、预灌封等为主的现代药用包装材料。
9、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市阳谷县、临清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效换热铜管、电子电器精密铜带箔、轨道交通接触铜线(材)等高端铜材。依托烟台龙口市、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信发高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材、交通运输用铝材、包装印刷用铝箔、电子家电用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高端铝材铝线等高端铝材。依托烟台招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黄金及其制品。
10、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依托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南市历城区,重点发展高效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太阳能中高温供热系统、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产品。依托潍坊高新区、广饶经济开发区、微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和薄型化硅片。依托济南市历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市东营区、潍坊寿光市、单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的开发应用。依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淄博市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核电及配套装备产业发展。
第五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统筹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重点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加强山东标准建设,发挥先进标准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定期推出全省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分行业制定发布《重点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择优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予以支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主导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全省产业及区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及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工程化开发、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2、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以品牌创新带动企业全面创新,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加快“山东制造”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亮“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形象,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创建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3、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新动能成长。瞄准高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握趋势加快产业跨界融合,因势利导加快产业培植壮大,尽快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提高服务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统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4、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企业主体,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认定和命名一批创业创新学院和创业辅导师,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实施国家、省、市、县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扩大创业创新服务受众面。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打造一批小型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及私募债。
二、坚持“一业一策”,攻克制造业发展瓶颈
坚持高端高质高效方向,持续推进“敲开核桃、一业一策”,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要素优化整合,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互联网+”,调整优化存量,扩大有效供给。
1、加快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分行业加大推广典型力度,带动同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评估每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情况,加强行业间的对标赶超,解决好各行业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深入开展“行业走出去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盯住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持续加力,坚持以增量带存量、以优化促转化,加速推进现有项目,超前谋划储备项目,统筹推进引进项目,及时跟上资金保障,加快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城市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退城入园等重大工程。
2、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
3、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发布“四基”攻关指南,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开展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建立材料需求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关键基础材料的有效对接。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成立省级材料研发试验室,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提供保障。
4、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发展针对关键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行业应用等领域软件。以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为路径,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山东省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创新,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
三、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积极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
1、严格遏制产能扩张。严格执行国家、省政府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相关管理,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安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国土、环保和安全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去产能年度计划中加快淘汰。
2、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落后产能摸底工作,摸清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底数,分行业科学制定去产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周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配套完善相关综合性政策措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承载力,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不达标企业(设备或生产线)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要求的,依法依规强制关停。
3、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理顺地区间分配关系,促进行业内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过剩产能。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能。推动优强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在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和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环保搬迁、退城进园,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
4、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按照“优进优出”的思路,推动制造业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发挥沿海开放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引导建立对外合作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以合资合作、独资建厂等方式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在境外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拉长全球产业链条,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强化内外联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优化企业市场布局。
5、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大力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节材等先进加工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标准实施水平,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积极适应未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发展,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效益,统筹工业类、科技类等财政专项,聚焦制造强省建设八大工程,采取招投标及补助奖励等方式,每年集中支持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制造业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对符合规划要求的产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推进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深入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引导私募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创新型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技师培养计划,深化工程博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学校、技师学院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院士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集聚一批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新产品开拓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强化监督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强化考核激励。抓好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规划实施。
附件:
环境影响说明
本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注重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规划中提到的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三部分内容都围绕此原则展开,可确保“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本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未来进一步向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对环境负面影响甚微。新材料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都是高科技产业,且新型MDI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同行前列,均不是高耗高排行业,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稀土新材料以各种高性能新产品开发为主,新型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晶体和纳米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等光电子材料,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药物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技术制药,且生物技术药物、海洋药物、现代中药和小分子药物等均瞄准行业前沿领域创新,立足各种新型药物开发,尤为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新型医疗器械本身非高耗高排行业,总体上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
二、传统优势产业方面
调整存量原则上是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优化产品结构,坚持节能环保、提升产业链价值,扩大有效供给。
家电、家具、自行车、钟表、包装、五金、老年用品、工艺美术品、文教体育品等产业本身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对环境负面影响甚微。
部分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塑料制品、酿酒、皮革制品、陶瓷制品、日用化学品、烟草等产业虽然对环境污染有一定影响,但本规划中将尤为注重立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方便性和功能性,着力开发绿色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重点强化生物酶促制浆、多功能塑料降解、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中水回用等系列清洁节能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可有效推进节能减排。
三、化解过剩产能方面
钢铁行业,通过推广应用节能型加热炉、高炉炉渣余热回收、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冶金过程氮氧化物、二噁英生成机理与控制等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环保设施,可确保到2020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0千克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低于2.9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0.8千克以下,吨钢SO2排放量降至1.2千克以下,大大降低钢铁行业能耗和排污强度。且未来将进一步压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会大幅减少该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支撑钢铁行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式转型。水泥行业,通过鼓励企业对现有回转窑系统、粉磨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推动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水泥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进一步控制产能总量。未来还将大力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确保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线数量不低于15%,进一步降低固体废物的排放。电解铝行业,将通过电、磁、热、流场、温度场的技术研究,提高大容量电解槽使用比例,降低电解铝电耗,到2020年,交流电耗可下降到13000kwh/t以下。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的铝冶炼企业,分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和技术等标准,可确保废水、烟尘全部达标排放,废渣100%无害化处理。进一步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平板玻璃行业,通过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开发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利用一体化技术和成套装备;陆续开展的各项生产工艺升级,可促进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且对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都有较大的改善。船舶行业,本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船型,提升“双高”船舶产品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对环境污染负面影响较小。炼油行业,重点攻克石油高效转化与绿色化工技术、石油化工过程强化及其装备技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并提高企业平均规模到500万吨/年,大大减少小规模高耗高排效应,可确保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降到60千克标油/吨。轮胎行业,将推广低温一次法连续混炼工艺、轮胎硫化节能技术、轮胎企业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闪蒸汽回收利用技术、轮胎智能化热水除氧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并着力开发节能减排、安全舒适乘用胎新技术、新产品,确保绿色轮胎产品的比重达到50%,可大大减少轮胎行业能源消耗和工业废气排放。煤化工行业,将加大煤液化、催化剂的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严控直接大量耗煤的煤化工项目和初级产品规模,抢抓结构优化升级。未来会逐步淘汰固定层造气,关闭小甲醇企业,并通过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可大大减少煤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适度发展高硫煤清洁利用项目来消化高硫煤,并应用气体净化、硫回收配套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可确保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